2025年以来,周口市公安局交警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万警助万企”活动、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各项工作措施,强化机制优服务,完善监管促和谐,源头治理除隐患,纾困解难促发展,受到群众和企业的广泛赞誉。
一、强化机制优服务。
建立健全警企协作沟通机制,积极构建警企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建立警企对接机制。交通警察支队搭建警企沟通“连心桥”,通过设置24小时值班电话(0394-8383133)、公布辖区外勤大队长电话等方式,畅通企业诉求渠道,确保民有所呼、警有所应。建立送法入企机制。走进89个客货运企业,通过当面交流、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座谈会等方式,开展送法入企专项宣传活动174次,提升企业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建立共同监督机制。秉持“亲企、助企、护企”理念,创新双向互动模式,积极邀请76家企业参与执法监督,推动企业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精准解决企业诉求、高效办理涉企提案,共同营造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法治环境。
二、完善监管促和谐。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不断优化监管模式,强化柔性执法,着力提升监管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强化执法培训。全局统筹、细处落实,支队领导参与组建专业宣讲团,围绕涉企执法核心要素、操作规范及风险防控,深入各县(市、区)交警大队开展规范执法专题培训36次,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强化柔性执法。探索构建“科技研判+追踪查处+教育警示”的大货车违法查处机制,重型货车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64.15%。把准执法尺度、体现执法温度,做到柔性执法和轻微免罚,对供应材料货车在港口经济重点企业周边道路出现的违法停车占道等轻微和一般交通违法行为多用警告、教育等非强制执法手段,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舆论效果的有机统一。强化智慧监管。依托公安交管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和重点运输企业交通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每周网上巡查我市重点运输企业检验、报废、换证等风险隐患点,下发隐患明细,推动企业及时整改A、B证重点驾驶人逾期未审验、逾期未换证,“两客一危”、货车、校车等重点车辆逾期未审验、逾期未报废、多次违法未处理等风险隐患19143次,夯实企业安全防线。
三、源头治理除隐患。
以“隐患清零”为目标,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群众出行营造安全稳定的交通环境。提升安全意识。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宣教平台,运用“VR事故模拟”“酒驾体验”等沉浸式教学手段,对企业开展针对性安全培训174场、受教育人员3.5万余人次,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风险研判。对客货运企业构建“数据研判+联合执法+闭环整改”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推动风险源头精准防控,推动高风险运输企业数量从最初的173家降至4家。持续整治隐患。排查出530处风险隐患路口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强力消除农村地区穿村过镇平交路口安全隐患。
四、纾困解难促发展。
优化助企模式,延伸服务触角,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遇事不推、有事解决,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强化数字赋能。依托“交管12123”平台,推出“货车入市通行码”自动审核服务,为13200辆货车在申请当日发放通行码,业务办理时限压缩超60%,极大方便了货车司机群体的业务办理。解决民生难题。全面梳理交警部门涉企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积极对接联系相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面沟通联系,主动征询意见、建议37条,及时汇报工作进度与成效,全程跟踪盯办,提升办理质效。实地走访踏勘。深入周口中心港、富士康、五得利面粉厂、益海粮油、黄淮市场等重点企业,动态掌握周边交通状况,针对企业周边道路材料供应货车排队长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停车区域,引导排队货车有序停放,加强交通疏导,避免发生拥堵。多次深入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了解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针对厂区面积大、车辆多、交通标识不规范等实际情况,多次实地踏勘,帮助施划导向箭头、禁停黄网格、黄虚线、白边线等热熔标线675平方米。利用窗口兜底。依托车管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程跟踪异常车驾管业务,今年共受理群众求助2000余件,登记疑难业务49件,已妥善解决47件,剩余2件已上报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解决,切实做到了“有求必应、有诉即办”,切实打通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