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冒充老师进家长群诈骗
8月11日14时许,家住淮阳区10岁小学生赵同学看到游戏视频下一条评论“加我好友,免费借你用我的游戏账号”,赵同学看到后立即添加了对方的QQ号码,并与其聊了起来。在聊天过程中,嫌疑人发现赵同学是一名小学生,便诱骗赵同学发送班级家长群的邀请二维码,在得到邀请二维码后,嫌疑人成功进入了赵同学班级的家长群。
8月12日16时许,嫌疑人把自己的微信名字和头像改成老师的微信名字和头像,并在家长群里发布了一则消息“请各位家长缴纳资料费和复印费共计200元”。看到“老师”发送的这则消息后,先后有17名家长在微信群中发送了红包,而这些红包也很快被这名“老师”领取。赵同学班级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制止了家长缴纳费用的行为并进行了解释说明。
民警联合作战成功抓获嫌疑人
接到报警后,淮阳区公安局城内派出所高度重视迅速启动联合作战模式,联合区公安局刑警大队、反诈中心开展案件侦破工作。经过收集线索、分析研判,办案民警迅速锁定了嫌疑人落脚点。
为尽快抓获嫌疑人,挽回群众损失,专案组成员立即奔赴广东茂名开展抓捕工作。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抓捕民警成功将犯罪嫌疑人钟某某抓获,经连夜突审、顺线追踪,又成功将犯罪嫌疑人陈某某等5人抓获。
退还赃款家长送锦旗致谢
9月21日上午,在实验小学升旗仪式上淮阳区公安局城内派出所向被骗家长退还了赃款并向学生及家长耐心讲解常见的诈骗作案方式和特点,传授基本的防范手段和安全知识,比如不要轻信陌生人电话来访,不要轻易将父母的名字、电话、微信支付密码等告知他人。
骗术解析
骗子通过简单三步便完成了诈骗
01潜伏进群
诈骗分子会通过盗取账号、清理僵尸粉、查快递骗取入群二维码等方式,诱骗微信用户扫描实际是电脑版登录的二维码,在确认登录后,便完成了对微信的控制,获取到“家长群”等信息,便潜伏进群。
02暗中观察,进行伪装
伪装进群后,骗子会暗中观察精确分辨出哪个是“班主任”,并迅速下载其头像、复制昵称和朋友圈信息创建高仿账号,同时掌握老师的活动规律,为下步诈骗找出“时间差”。
03发布收费消息,完成诈骗
利用老师上课或是批改作业时不接触手机的“黄金时间”,骗子便立即实施诈骗,用提前克隆好的“班主任”信息,发布各类“缴费”信息,并且会要求家长尽快完成转账。部分犯罪分子还会冒充班主任单独添加家长为好友,要求家长线上付费。
1、各位家长群中的老师和家长要擦亮眼睛。对家长群中新加入的成员,要及时甄别核实进群人员身份,杜绝陌生人随意入群现象,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
2、注意查看可疑人员的微信号ID,高仿号一般会复制头像和昵称,但ID无法频繁修改,可以此核验对方身份。
3、收到“交费”、“转账”等信息通知时,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学生、老师多方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
4、部分犯罪分子还会冒充班主任单独添加家长为好友,要求家长线上付费,若遇此情况,家长务必向班主任打电话核实,或等孩子放学回家后再确认缴费事宜,避免被骗。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学校和老师反映,并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