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纳20元会费,月领3800,连领10年!”鹿邑警方打掉一电信诈骗团伙
来源: 周口市公安局 时间: 2020-07-20 10:45:2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只需缴20元会费,以后每月发3800元补助,并且连续发10年!”5月中旬,鹿邑警方发现,有人在微信群中打着“疫情后的精准扶贫补助”的幌子发布信息。

消息内容极其符合诈骗案件特色,刑侦民警立即会同技术部门开始顺线追踪,正如民警推测的那样,这是一起典型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件。

鹿邑县公安局立即抽调相关警种组成专案组全力侦破此案。专案组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围绕资金流进行查询,发现被害人的钱财几经周转,总会流入赵某(云南籍)的银行卡内。5月23日,专案组民警赶赴广西百色市,将在此活动的赵某抓捕归案。

1.jpg 

为了不打草惊蛇,民警对赵某进行突击讯问,并根据赵某交代锁定了自称为“国务院扶贫办主任”的广西籍男子杨某。

2.jpg

办案民警先后辗转云南省弥勒市、贵州省毕节市、陕西省咸阳市等地,经过11个日夜追踪,6月9日,终于在贵州省毕节市将刚实施完诈骗的犯罪嫌疑人杨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随后专案组又马不停蹄赶赴江苏、山东等地将李某等3名下线一举抓获。

3.jpg

经讯问,杨某等人交代了其冒充公务人员,以可以领取“疫情精准补助”为噱头在网上招募各省市负责人组建微信群拉拢会员的犯罪行为。据杨某等人交代,他们以收取会费的名义骗取受害人钱财,短短两个月就非法敛财近百万。目前,10名嫌疑人已被鹿邑县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该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什么是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民族资产解冻诈骗由来已久,是一种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混合型犯罪。民族资产解冻类骗局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花样翻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欺诈牟利模式,借助微信群、QQ群等社交软件的产品功能发展下线,通过微信、支付宝、网银等方式收单、转移赃款,严重损害用户利益,国家对此类行为已明令禁止。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的五个特点:

1、假冒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领导,伪造各类图片,用PS的技术伪造一些领导照片,甚至伪造公文证件印章,让受害人走入他们的圈套,并对所谓的项目及慈善事业深信不疑。

2、诈骗手法多,参与门槛低,预期收益巨大,极具诱惑性。犯罪分子围绕“民族资产解冻”这一噱头,虚构所谓“养老”“扶贫”等投资项目,你交几元、几十元、几百元,最多可能交一二千元,许诺“民族资产”解冻后,就能获得数万元、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回报,从而不断骗取钱财。

3、作案团伙通常运用QQ、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建立各种群发展人员,诱骗受害人缴纳启动资金、会员报名费或者投资入股等方式实施诈骗(支付方式为通过支付宝、微信红包、网银打款或转账等多种方式)。

4、诈骗的对象比较特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这些群体平时上网少,受害人容易被犯罪分子“洗脑”,犯罪分子拿一些假的文件,做一些PS的图片,就信以为真,到处拉别人加入骗局。

5、社会危害大,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这些犯罪团伙虽然骗每一个人的钱数不多,但是骗的人多,动辄几万几十万人,骗的赃款总量就很多,对社会治安稳定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4.jpg

怎样预防民族资产冻结类诈骗?

当前,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的项目,广大用户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谨记“四个凡是”识别民资诈骗手法

1.凡是打着类似民族资产解冻旗号进行敛财的,让你交钱的,不管钱多钱少,均是诈骗;

2.凡是自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干部,通过电话、微信、电子邮件、QQ等方式进行所谓的“委托”“授权”“任命”的,均是诈骗;

3.凡是声称缴纳数十元、上百元会费就能获利数万元、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各类基金会、项目、APP,均是诈骗;

4.凡是转发鼓动、宣传所谓民族资产解冻类相关信息或组建相关微信群、QQ群招募会员、收取费用、进京聚集的均涉嫌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将依法查处。

请大家切实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严防此类诈骗,避免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和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诈骗工具。

如果你在微信平台上发现欺诈行为时,可通过客户端和小程序腾讯110进行举报,核实证据后微信将及时进行处理。


责任编辑:周口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