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公安机关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以来,各县(市、区)公安局及市局各分局基层派出所以枫桥式派出所创建为抓手,不断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主动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融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办好“小案件”、调解“小纠纷”、消除“小隐患”、解决“小难题”,最大限度地促进辖区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近日,周口市公安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分局成功调处一起邻里纠纷,获得了辖区群众的高度评价。
原来,在拆迁前,杨某所在社区是紧邻沙颍河畔的城郊乡村,是全市闻名的“门窗之乡”,周边大大小小的门厂林立。2015年前后,杨某在本村外建了一处门厂厂房,后将该厂房租赁给本村村民杨某学。2019年,该社区进行了城市化改造,政府对该门厂进行征迁评估,因杨某本人外出,不在家中,周口市示范区管委会将门厂的补偿款五万余元打到杨某学的账户。杨某和杨某学对补偿款的分配产生分歧,一方认为厂房是自己所建,一方认为自己长期使用管理,迟迟不能达成一致。两年来,因未得到补偿款,杨某多次到信访办、示范区等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由于双方分歧较大,均未调解成功。今年10月份,在周口市示范区管委会的要求下,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公安分局成立调查组,指定文昌派出所和禁毒大队联合进行调查处理。
刚接到这项任务时,民警段相华、徐舒畅和辅警张安乐感到颇为棘手,一是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之久,无法实地查看情况,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双方矛盾激化,对立情绪严重,几乎难以调和。经过深入研判,他们还是决定要首先查清事实,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调解,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文昌派出所民警徐舒畅介绍,“在拆迁前,杨某所在的社区是郊区农村,村民居住较为集中,但随着城区改造,一座座农家院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居民也完全分散了,给我们的调查带来的很大的难度”。为此,他们千方百计找到了杨某曾经的左邻右舍,一户一户的走访,进行调查取证,掌握双方矛盾焦点真实、原始的情况。同时,先后来到杨某和杨某学的家中,听取当事人反映的情况和诉求。
在全面掌握实事的基础上,段相华、徐舒畅和辅警张安乐通知双方来到文昌派出所进行调解处理。在调解过程中,民警认真倾听双方当事人矛盾焦点,找出矛盾源头,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摆事实,讲道理,讲法律法规。最终,双方都认可了调查组的查证落实结果和解决方案,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这场历时已久,在两家人之间造成隔阂的矛盾得到了圆满化解。
“每天一想起这个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今天让民警给解决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了,公安民警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办实事,办好事,真是好样的。”杨某激动地说到。10月21日上午,辖区居民杨某将一面写有“人民的好警察 亲民助民为民”锦旗送到分局文昌派出所,向民警表示衷心的感谢!
太康县杨庙乡小祁村宋家两兄弟,因为历史遗留家务事争执多年,涉及宅基地、耕地、大田地等,并多次发生口角和肢体接触,多次调解均失败,让基层干部十分头疼。
刚刚接任太康县公安局杨庙派出所所长的郭勇,获取该信息后,主动入村约见争执双方当事人倾听他们的“诉苦”,走访村民调查真实情况,实地查看双方争议的土地。
通过郭勇多次入村入户座谈,当事人被这位热心而又执着的民警感动,向郭勇说出心里话,并愿意接受调解。
在查清全部事实和明确各自诉求后,杨庙乡党委政府组织乡综治办、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多部门联合办公,并邀请了群众旁听,共同参加调解。
经过耐心工作,双方当事人均认识到各自的不妥当之处,都愿意后退一步。大家把矛盾点汇总打包,一次性拿出处理方案,双方当事人欣然接受,终于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并保证不再找对方任何麻烦。